在汶川特大地震刚刚过去的日子,国外有些人断言,中国至少需要30年才能把灾区恢复到地震之前的水平,但仅仅三年,这种断言便被打破了,许多极重灾区无论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建设,交通通讯,环境生态都实现了巨大的跨越。
三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科学重建让这里的一切已经发生了巨变。近两年中,中东部经济较发达的18个援建省市和地处西部的重庆市带着数百亿元资金和上千个项目,帮助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建起了众多基础设施,而且将发展理念、创新精神带到灾区。 他们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民族文化,充分考虑生态、地质、环境等条件,科学制定重建规划;他们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居民基本生活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他们坚持统筹兼顾,把当前恢复重建与长远发展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开发相结合,与推动区域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建设精神家园相结合……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恢复,是提升式重建,其根本目的是要让灾区群众生活得更好。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中央创造性地部署了中东部省市对口援建工作。事实证明,这项举措符合我国实际,顺应党心民意,使重建工作实现了又好又快的目标。汶川地震的灾难也是一种财富,它让人性的光辉永存,民族的精神永在,社会的进步永续。
灾后重建并不仅仅意味着重新修起楼房,铺平道路。当灾难渐渐远去,伤痛渐渐平复,人们认识到,必须担当起非常时期之非常责任——要重建更高层面、更内在、更本源的精神家园。 灾后重建村民聚居点的歌舞表演,一张张笑脸,一个个画面生动地告诉世人,在救灾、重建之中,坚忍不拔的力量成为支撑,奋斗自强的精神没有“缺位”!
灾后重建再次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体现的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