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
连长汪坤林指着监控录像说:连队整个防区的情况,在这里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
“我们是全区部队公认的数字化哨所,它带给我们最直接的就是执勤方式的颠覆性变革!”连长汪坤林带着记者参观了哨所的执勤机房。
斗室之内,安装了光纤报警、北斗定位、视频监控、高压脉冲和红外报警等5套执勤系统,墙上的大屏幕不断显示着防区内的重要目标和管控地段的基本情况。
“这些系统,分别发挥不同的管控效能,它们共同织就成一张‘天网’,可以实时感知边境信息,对防区实施立体管控。”连长汪坤林介绍。
哨所防区20多公里的边境铁丝网被分成10多个区段,上面布置了感应光纤,人员或牲畜只要触动铁丝网,设置在连队的终端机就可发出警报声提示,并精确显示出其位置。
北斗定位系统可对边防官兵执勤巡逻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记者在哨所的终端电脑上看到,管理员进入新疆军区边防网之后,输入哨所相对应的固定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对历次参加执勤的人员、数量、方式等信息进行查询。
同时,该系统还可根据执勤人员手中的北斗定位机,在电脑上自动生成一条巡逻轨迹。这样一来,各级作战指挥中心就能随时检查哨所的执勤情况。
视频监控器可对原物60倍放大,距离哨所5公里外的两个执勤点位方圆数十公里的目标都可尽收眼底。
记者通过视频镜头看到,在国际铁路、公路以及口岸等敏感地带的边境铁丝网上,架设了多个5米宽的脉冲电网——两端为黄绝缘绝塑胶棒,中间为4根钢丝。
“以上监控装备属于静态的,我们还有动态的新型数字化巡逻车。它不但能快速准确定位,还能在运动中向连队传输巡逻途中的视频画面。并且,通过车戴电台可将电话层层转接到北京。”汪坤林满脸自豪地说。
除了执勤监控,数字化带给这个哨所还有与进俱进的理念。在这个哨所坚守了5年的指导员李超见证并亲历了这一巨变。
网络连通后,哨所建起了网络中心,经常组织官兵学习电脑知识,参加计算机晋级考核,并以网络为纽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阿拉山口哨所的2个执勤点距离连队很远。过去,李超最怕搞教育,一课讲3遍,不但累坏了腿,还磨破了嘴皮子,更耽误了时间。
“现在好了,只需一遍!”李超点击开笔记本电脑中新研发的视频系统,与2个执勤点的哨兵进行会话。“一网连三地,同步搞教育,通过战士的表情,我就能判断出自己是不是合格的教育者!”
数字化,也把连队从本子和电话中解放了出来!前些年,阿拉山口哨所和其他兄弟连队一样,有填不完的本子,搞不完的统计,接不完的传真,文书、通信员天天围着超过10个登统计本团团转。
去年,上级斥资请软件公司依托军网开发了数字化办公系统。如今,哨所每天需要填写的20余项内容,上级下发的通知、注意的事项,以及需要呈办的文电,全在网上办公。
这个系统还与每个哨所的主官手机号相捆绑。上级的通知文电,或是需要落实的工作,随时都会以短信的形式反复被提醒。
记者注意到,这套数字化办公系统不但快捷,还具保密性。在加载网络物理隔离器的同时,每个哨所都有各自用户名、密码,以及阅览权限。
楼道内大屏幕触摸式数字综合平台、饭堂内可切换多频道的数码电视,让哨所官兵大开眼界——上级网络电视台的新闻播报,以及其他综合信息可通过网络直接投射过来。
闲暇之余,官兵抬手就可点击楼道内的电视屏幕,选择自己喜爱的新闻频道;利用吃饭之机,可随时了解国内外重大要事。与过去小喇叭、小黑板上的新闻信息相比,极具吸引力!
“我们目前仍处于尝试阶段,也只是立在潮头的‘感知者’,但与以往相比,已是破冰之举,相信数字化的明媚春天将不会太远!”李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