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滚动新闻: 
时 评

武汉乡村游客体验晒秋

乌梁素海:鸿雁飞过芦

临县:湫河大地春耕图
 
当前位置:首页-> 时 评
儿女的休息日,父母的劳累日
发布时间:2011-7-17

   《常回家看看》让宋祖英一唱,红遍了全国。儿女是应该常回家看看。因为父母老了,看一次少一次。或者甚至于某一天父亲或者母亲突然就没有了。想再看已经来不及,所以乘爸妈还健在多回家看看是极为应该的事情。但遗憾的是儿女休息日去看望父母,给父母带去的是父母力不从心的劳累。

      昨天,一个好朋友在QQ里向我诉苦,她说她非常害怕双休日。和节日。我问她:为啥?她说:你是不晓得,他们来了,我们两个老的要十足忙一天,等儿女都拍拍屁股回去了,我才能消停,但已经累得不想动了。所以双休日成了我的思想负担。

     这位老朋友已经近八旬。虽然看上去精神还好。但毕竟年纪摆在那里。再强的人,到了这个年纪也已经不能太劳累了。他们也是个空巢家庭,膝下有两儿一女。当年一大家子的时候,我的朋友还年轻。一面工作,一面带孩子。这种情况凡职业妇女都经历过。在文革的时候,我们这代人还要去支农。要去拉练,有时候孩子带着走。这样苦的日子的坚持过来了,全因为当年当母亲的还年轻,还有足够的精力两头顾。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慢慢大了,都飞出老窝建新窝去了。而父母也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变老了。变得衰弱了,但是在孩子心里妈妈永远是年轻的。妈妈永远不会老。更不会把父母和“死”字连在一起。

   空巢家庭的老父母。长年以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吃、穿,都比较简单、省力。儿女们在休息日去看望父母也是在情理之中。我那个朋友的三个儿女到了休息日都齐齐的上父母家来看望父母。照理,这样的天伦之乐是一种享受一种令人羡慕的合家团圆。他们真正做到了“常回家看看”。可是这份孝心却苦了我那一对老夫妇。在这一天,他们一早要到菜市场去买许多菜,还要想上周吃的是什么菜?今天尽可能的不要重复。回来以后两人分工,一个择菜,一个洗菜。等菜都配好了。老妈妈下锅。老爸爸烧饭(这个比较简单)。整整一上午,饭菜都烧好了。孝顺的儿女们,大大小小的也到了。霎时间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在等父母摆放饭、菜、碗、筷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儿孙们有的看电视,有的看报纸,有的玩电脑,嬉笑打闹,玩得不亦乐乎。邻居们都羡慕我那朋友的儿女这么有孝心,每周都来看望父母。

    满满一桌菜,圆圆一圈儿孙辈。看起来真是其乐融融。标准的天伦之乐呀!一个小时以后,儿女们酒足饭饱,菜碗朝天,满桌狼藉,一会儿,这个说我下午要去听讲座,先走了。再过一会儿那个说,我女儿要去少年宫学琴,也只好先走了。反正都有他们自己的正事儿,就这样一个个儿女“孝顺”过父母,尽到过“常回家看看”的义务,都走了。屋子里一下子静寂下来,只剩下满桌的剩菜残羹和无奈而又孤独的老父母。于是他们又分工,一个收拾桌面,一个洗涤碗筷。又花去两老大半小时。等到一切都归了原位。两老也已经气喘吁吁了。想到下周又会同样的劳累。两人坐下不禁长叹一声!

     这是也确实让人很矛盾,儿女不去看望父母,父母会惦记。盼望着他们来。等到真来了,那份劳累又是老父母所承受不了的。有人说:那就请个保姆好了,但是两老平时生活能够自理,多出一个陌生人来也不习惯。况且现在的保姆太难请。条件都太苛刻,(有人说请了一个保姆好像请了一个祖宗来,)要价也太高。我们这里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请保姆。

   这样的矛盾,我想关键还在于儿女,他们应该想到父母老了。我们去看父母不是去享受而是去给他们“搥槌背脊、洗洗碗”的,就像歌曲里唱的那样。如果去了,反而增加了父母的劳累。那还不如光打一个电话问问安来得实惠。做父母的都顾忌到儿女的心情,不好说:“以后你们来了自己烧饭”结果,儿女认为自己做到了孝顺。而父母却当成了思想负担。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我不知道在我们的杂谈里有没有有这样的儿女,这样的父母?我那老朋友说:哎!我们真是两难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等到他们的儿女也到了他们父母的年龄,不知道会不会碰到这同样的难题!!!

      愿儿女的休息日不会成为父母的劳累日!!!!

下一篇: 住房“限购令”应尽快实现“三化”
上一篇: 北大清华遭弃的背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合作伙伴 | 人员查询
Copyright @ 2010-2012 时闻网 All Right Resverd
晋ICP备11001619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100400005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 晋B2-2001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