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月谈网
去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一篇2000余字的演讲,把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融合在一起。一时间,“根叔”走红。今年,“根叔”式演讲频繁出现在大学毕业典礼上,时髦句式、网络用语成为校长毕业致辞的新要素。7月5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两所高校校长都用了流行的网络语,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课。
对高校校长用“网络语言”上“最后一课”的做法,网上意见不一。那么,到底该如何上好最后一课呢?

网言网语:
■一代名校校长拾根叔之牙慧,步人后尘,可悲可叹!如此学风和校风,怎能培养出人才和大师?
■看来现在的校长也难呀,怎么做都是错!
■大学校长滥用网络热词,并非亲民象征,而是缺乏精神自信的表现。一个校长不能在毕业典礼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期待与祝福,不能用自己的真诚讲演打动即将离别的学子,只能说这个校长没有对自己院校文化的真正体悟,没有对学生的真情实意,没有令人信服的引领学生的真正精神境界!由是,哗众取宠、现场表演便成了校长们的法宝。清华怎样,北大又怎样?其校长不过如此,其大学精神之空虚亦可见一斑!
■哗众取宠,讨年轻人的好,没有长者之尊,等年轻人不年轻的时候,他们就明白了校长的浅薄。
■高考用网络语言视为零分,怎么校长也作出不合场合的事情?
■如今名校都在追求媚俗,不去努力想着改革教育,培养人才,而在玩明星杂货铺!也难怪真维斯都出来冠名了!
■不论如何,大学校长用网络语言,也是深得学生喜爱与欢迎的。学府本就应思想自由,用点网络用语也无可厚非,没必要那么上纲上线。
■一个校长用一些所谓的“网络”用语就受到极大欢迎,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的成功?!这难道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
校长的“网民化”值得鼓励
校长们带头打破垄断校园几十年的呆板话语体系,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怎么校长们刚体现出一点进步,却要迫不及待地将他们再赶回去?
网络语言具备流行性,也有速朽性,但大浪淘沙,总有一些网络语言留存下来,作为“新词”补充进正式的词典,或者融入民间通用的语体。当然,一段时间内被频繁使用的网络语言,的确会让部分人厌烦,但只要它没有被淘汰,就总会有存在的理由。“新词”是群体创造的,除非人们主动抛弃,否则它就永远会有生命力。
不赞同校长在毕业讲演时使用网络语言,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有词语洁癖,认为网络语言“污染”了纯洁的汉语,二是潜意识里还是把校长“另眼看待”了,觉得校长就应该有校长的长者风范,不能说属于年轻人的“幼稚”网语。
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错误的。一些特殊时代因素对社会语言风气的污染至今仍然存在,网络语言的大量出现,正是对过往语言污染的一种冲刷,而校长的“平民化”甚至“网民化”,则是校园彻底开清明之风、自由之风的一个征兆,一定程度上还是对“五四”新文化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对此,我们要鼓励才对,怎么好意思开口批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