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滚动新闻: 
时 评

武汉乡村游客体验晒秋

乌梁素海:鸿雁飞过芦

临县:湫河大地春耕图
 
当前位置:首页-> 时 评
中国电影“不差钱”,差什么
发布时间:2011-6-29

《伤不起的女人》导演代领第14届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

  “中国观众近年来又愿意走进电影院了,这是中国电影人的信心来源。 ”今年金爵奖国际评委之一、中国导演王全安向评委会主席、美国导演巴瑞·莱文森这样介绍中国电影的现状。事实上,不止观众愿意走进影院,令中国电影人更有信心的,也许是各行各业资本的涌入,让中国导演成为全世界导演中最不“差钱”的群体。难怪,当巴瑞·莱文森表示,如今在美国很难找到投资拍他想拍的“关注人内心”的电影时,王全安半开玩笑地向他建议:“来中国吧,拍了电影再拿回美国放。 ”

    但是,巴瑞·莱文森想拍的电影有前提,要“关注人的内心”。来中国,假若不是看着《雨人》导演的名号,这样的电影能否找到“金主”,似乎要打个问号。

    电影怎样赚钱、电影怎样可持续性地赚钱——电影节第一场产业论坛为中国电影归纳了两条当前要义。“整个电影节都是教拍电影的人怎样从投资人手中拿到钱,怎样从观众口袋中掏钱”,拿到大投资拍摄大制作《白鹿原》的“前文艺片导演”王全安仍旧忍不住抱怨:“我们不太关注电影本身,包括导演为什么要拍电影,拍电影的情感等等。 ”

    诚然,市场问题确实是中国电影在经历体制改革后,一步一步发展至今一直冀图解决的问题。从“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观念上的转换何止一个字的改变。“产业”要用数字说话,但向前看与向“钱”看并不划等号。倒是往后看或许能给电影人一些启发。 1970、1980年代,中国电影票房曾达到一年29亿元,而当时的平均电影票价仅为1毛钱,也就是人均一年看电影近30场。而今,虽然年票房破百亿,但票价的翻倍又何止几番。

    没有向“钱”看的年代,中国电影除了真金白银,还有观众口碑。向“钱”看的今天,不“差钱”之外,是不是还差了点什么?

下一篇: 网店收税不能稀里糊涂想收就收
上一篇: 我们怎样误读了教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合作伙伴 | 人员查询
Copyright @ 2010-2012 时闻网 All Right Resverd
晋ICP备11001619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100400005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 晋B2-2001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