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航天队伍里的“70后” |
发布时间:2011-6-19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装备方队。
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卫星。
安保科技系统护航北京奥运会。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
一位观众仔细了解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车载终端产品。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这是一群能打硬仗的人。
某型号装备从无到有,填补一个个空白,他们是带头人。
他们有着光荣的战斗经历,串点起来,便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航天史篇章。
他们来自上世纪70年代,担任着某些型号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的职位,肩负着尖端领域科研攻关和下一代航天队伍培养的重任。
国家需要就是价值
屈晓光(某型号系统总技术负责人)
投身航天事业,屈晓光算是个“插班生”。本科、研究生,他一直攻读信号处理方面的专业,而面对是否成为一个航天人的抉择时,他只用了两天就作出了决定。
“干一行,爱一行,只要爱上了就适合了。”不单是那次专业的转换,后来工作中的几次转岗,他也是这样。
2003年,屈晓光作为某型号雷达设备的主力进入某新技术应用调试阶段,将该新技术理论研究转化为工程实践的主张在国内尚属首次。
“国家需要就是价值”。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屈晓光渡过一个个难关。整个一年多的时间里,屈晓光几乎都在调试场,为了得到有效数据,他采集各种复杂的数据,并将各种信号频谱一个不落地找出来,录下所有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理论变成了现实,该技术一举达到了国外该领域的同等先进水平。等他再次回到家的时候,女儿已经一岁多,而他走的时候,女儿才一个月大。
境界!现在已是总师的屈晓光更愿意跟年轻人分享这样的成长心得。型号上的一个项目周期最短也要五六年,需要很多人的协作,需要面对失败的风险,需要在技术上不断攀登,“境界第一,往长远里看,其次专注,再次技术。”屈晓光常常这样与年轻人共勉。
技术攀登无止境
钟世勇(某型号系统总体技术负责人)
“型号像个大火车,不能停下来看风景。”钟世勇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
总体是个宏观把控的活儿,管的是顶层设计,不仅要站得高,业务层面上也得绝对过硬,即便面临的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刚工作不久后的钟世勇就遇到了难题,而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他并没有深入过的领域。
除了学习,没有别的选择。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钟世勇没有了休息日,有的只是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查资料、请教专家,光是计算公式就列了几十页,编程更是达到了上万行。其间,仅因为对一个控制问题理解不深,他就被卡了3个月。
难题的攻克为某型号的成功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个事业里,他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
技术吃透了,才能在实际操作中作出果断而正确的决策。
在某次飞行试验中,发射前的测试表明,某项重要设备电压不正常,如果停止发射将面临撤场,导致不能按期完成计划,对型号的后续研制带来不利影响。但要坚持发射,大家对是否能取得成功都很担心。
发射还是不发射?在这紧要关头,作为技术质量组组长的钟世勇在与专业设计师经过迅速而充分地沟通后,果断提出继续实施发射的意见,试验队也采纳了意见,结果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次看似冒险的决断,但却充分证明了吃透技术是技术过硬的前提。
在某型号产品测试中,平台上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当时是可以放过去的,因为在发射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但是技术的敏锐性还是让钟世勇感觉到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现场打开,检查,处理问题,之后的发现更验证了他的判断。不单是那次要试验的型号,其他几个型号也有相同的技术问题。
“技术攀登无止境。”一直以来,钟世勇就这样践行着。
追逐创新的赶路人
张红文(某型号副总设计师)
张红文谈起他的工作非常自豪,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和前辈们“团结奋进,负重拼搏、科学求实、敢为一流”的精神吸引他选择了现在的职业。1996年,刚参加工作的张红文抓住机会参加到一个重要的预先研究项目里。“当时的氛围特别好,领导让大家自由参与,有思路就可以上台介绍,谁的点子好就用谁的。”张红文说,他兴奋得彻夜无眠,脑子里不断转着各种技术问题,新颖的技术方案使他成为该项目的负责人。
这种鼓励创新、大胆启用年轻人的工作环境让张红文如鱼得水,没过多久,他调到了一个更关键的部门。
“面对与国外的差距,我们新一代航天人该做什么呢?”如何推进航天技术的跨越发展一度让张红文很苦闷。深钻专业基础,瞄准技术前沿,寻求新的突破,最终,有5个预先研究的项目就这样被提了出来。如果这5项技术能够突破,型号上的一些关键指标将大大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不过,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一些老前辈对此也没有足够的信心。
试验,失败,最多的一个重大技术历经15次失败,耗费两年多的时间取得成功。“大家在试验现场,吃饭就是拿个饭盒,往地上一蹲,条件非常艰苦。”张红文说,那个时候,大家却很有信心,不管是领导还是团队,就是觉得能成。
最终5项技术全部成功攻克,为航天型号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引进创新、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我们在尖端技术的研究上也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张红文说,求实创新、引领发展已经成为这一代航天人内在的精神诉求。
10年砥砺,张红文已经成长为研究所的高层,管理和技术双肩挑,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带动航天企业踏上卓越之路,又成为他新的创新课题。
公共安全新课题
周翔(高级工程师)
“以前的公共安全系统更像是由一棵一棵的树木构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集成,难以形成森林”。对于公共安全系统的现状,周翔这么说。
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世博会、亚运会和大运会,这几年的大型活动公共安全工作中都有这支队伍的身影,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在公共安全领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奥运中,他带领团队设计、开发了一套行业领先水平的集成指挥系统平台,实现了场馆安全防控、动态勤务管理、城市图像整合、事件处置支持和高效指挥调度等功能,构建了一体化、高集成度的安全防控与管理系统。
2007年,奥运安保系统中需要进口一部全景监视系统,但却因为是高科技产品,遭到美国禁运。“这已经是第三次遭遇禁运了。”周翔回忆道。“一定要自己做!”基于前几年积累的技术,终于在一年后拿出了研制的全景监视产品,应用到安保工作中。
世博中,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安全控制系统设计理念,以安全风险的防控为目标,采用了物联网技术,构建了空、地、水域于一体的立体安全防控系统,实现了对世博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
亚运中,他们针对国内在低空防范与控制方面的空白,基于航天在武器装备设计、研制方面的优势,开发了国内第一套软杀伤低空慢速小目标侦测与拦截系统,有效防范了航空模型、动力三角翼、动力伞等目标的潜在入侵威胁,创新突破了平衡抛、大面积空中开网等10余项技术难点,产生了20余项专利。
“大型活动的公共安全只是我们工作的开始,我们未来的目标在城市整体公共安全。”周翔说,结合新兴的物联网技术,他们正设计、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公共安全平台,并已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启动试点建设工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