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海舰队“海空雄鹰团”正在利用某新型战机模拟飞行训练系统开展训练。 |
核心提示
模拟训练系统必须具备可扩展性和可动态组合性的功能,才能适用于多军兵种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模拟训练。模块化是帮助模拟训练系统实现这一功能的最好办法,而模块化的基础就是标准化。
标准化的目标是实现模拟训练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由于我军传统的模拟训练系统建设“各自为战”,尽管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了互联,但目前仅在局部范围内实现了协同模拟训练,这直接制约了我军模拟训练向更高层次跃进。
只有尽快建立起完整的标准体系,才能使任意作战模拟训练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实现多军兵种的信息共享和同台竞技,从“模拟训练”走向“模拟作战”,从“以武器平台为中心”走向“以网络为中心”,最大化地发挥模拟训练系统的军事训练效益。
提起模拟训练,人们脑海中往往顿生出一幅斗室荧屏上斗智斗勇的场面。其实,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的模拟训练已经完成了由“室内”走向“野外”的转变,训练范围也从单兵技术训练、分队战术训练逐步延伸到大兵团、多兵种战役指挥演练,作用和地位在训练领域已经仅次于实战。与此同时,我军的模拟训练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量模拟器材和模拟训练系统被研制并投入使用,有效提高了军事训练质量和效益。随着模拟训练层次越来越高、涵盖面越来越广、训练形式越来越常态化,一个不太为人所关注的问题迫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模拟训练的标准化问题。
突破瓶颈,我军模拟训练才能向更高层次跃进和发展
何谓模拟训练标准化?其定义包括3个方面:即实现模拟训练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所谓互联,是指系统能够在物理上相互联通;所谓互通,是指联通的双方能够按照约定的格式传输信息;所谓互操作,是指联通的系统能够理解对方的含义,并自动完成相应的操作。
当前,我军正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模拟训练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传统的模拟训练系统建设“各自为战”,使得系统间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协同互融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练”还可以,一体化联合模拟训练却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与人、兵器与兵器、系统与系统之间,目前仅仅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了互联,绝大多数尚不能实现互通、互操作。这也就决定了我军的模拟训练大多仅能单机操作,或组织局部范围内的协同模拟训练,却很难向更高层次跃进和发展。
打破这一瓶颈的第一步,就是标准化。模拟训练系统必须具备可扩展性和可动态组合性的功能,才能适用于多军兵种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模拟训练。模块化是帮助模拟训练系统实现这一功能的最好办法,而模块化的基础就是标准化。此外,部队对模拟训练系统需求呈迅速增长的态势,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建设成本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实现资源的可共享性。而实现信息共享,各单位之间的模拟训练系统标准也必须统一。
前车之鉴,美军模拟训练系统建设也走过弯路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战争形态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传统的军事训练模式面临挑战,各个发达国家军队纷纷对军事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做出改革与调整。其中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开展可以大大节约训练成本、提高训练效益的模拟训练。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同样遭遇了模拟训练标准化问题。
以美军为例,美军模拟训练技术的普及运用也是一个探索前进的过程,其原因一是作战模拟无先例可循,二是技术发展的未知性。在各军兵种互不联通、“烟囱”林立的情况下,美军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标准,最终实现了模拟训练系统的标准化建设,使技术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模拟训练需要。具体来讲,他们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步: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军就已发现单项武器系统的仿真不能满足训练需要,他们着手构建多武器平台的模拟训练系统,很快研究制定了异构型网络互联的分布式交互仿真规范。
第二步:随着模拟训练应用领域的拓展和作战需求的增长,参加演练的模拟训练实体越来越多,为解决系统对众多实体无法响应、网络带宽狭窄的问题,他们又提出了聚合级仿真协议,并于1992年开发出第一个投入使用的系统。
第三步: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联合作战需要,美军又相继颁布了3个技术标准满足作战模拟系统不断升级的需要,最终确立了HLA标准体系,最大程度地解决了国防领域多系统的互操作问题。目前,美军各军兵种的模拟训练系统已普遍具备了支持联合军事演习的能力,演习中模拟任务量最多可超过80%。
统筹规划,尽早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模拟训练标准体系
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结合我军信息化建设发展实际,笔者认为,模拟训练标准化的制定,不是可不可为,而是可为必为之举,应当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尽早着手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模拟训练标准体系。
搞好模拟训练发展的顶层设计。这既是一个发展规划问题,更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分析、研究和论证过程。如果没有顶层设计,各军兵种的模拟训练系统各行其是,必然造成模拟训练系统的重复建设以及人力、物力浪费。因此应力争从全军军事训练模拟系统的建设需求出发,加强统筹规划,重点着眼建立模拟训练系统的共同数据环境和操作环境,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模拟训练体系框架,完善基础数据资源和模拟训练建设的标准体系。
建立权威的模拟训练标准化组织。标准化问题是技术应用问题,实质是一个管理问题。因此应统一建立管理模拟训练标准发展的组织,一是负责模拟训练发展的政策、规划和标准的制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加快标准更新,减少开发成本;二是负责对模拟训练系统建设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已制定的标准能够坚决落实;三是加强对外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外军经验,注重用先进标准统领模拟训练的发展。
构建适合我军模拟训练的标准化体系。应本着效益原则,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既保障当前,又兼顾长远,最大程度地包容现有的模拟训练系统,同时为将来发展预留“接口”;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加强军地合作,建立开放的、能及时更新并能有效整合军地资源的模拟训练标准化体系;科学运用建模工具,确保标准化的有效实施,在保证军事模型正确性、通用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模拟训练系统的优化管理和不断“升级”。
标准化犹如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模拟训练的“新翅膀”,是军事训练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推动未来部队战斗力成长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和重要保障。只有尽快建立起完整的标准体系,才能使任意作战模拟训练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实现多军兵种模拟训练系统的信息共享和同台竞技,最大化地发挥模拟训练系统的军事训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