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滚动新闻: 
民 生

武汉乡村游客体验晒秋

乌梁素海:鸿雁飞过芦

临县:湫河大地春耕图
 
当前位置:首页-> 民 生
有爱相伴不孤单 来自山西太原市儿童福利院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1-6-1
   母爱,拥有时,静若止水,有时甚至会让人忽视她的存在。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孩子,呱呱坠地之日就被亲生父母抛弃。成长中,本应伴随的亲情,一下子变得遥不可及。

  在太原市儿童福利院,就有这样一群远离父母的孤残儿童。“六一”前夕,记者来到这里,首先在康复室遇到了正在做理疗的脑瘫患儿党建一,他大声向记者问好,灿烂的笑容写在脸上。陪在身旁的寄养母亲一直不停为他按摩双手,看着党建一在陌生人面前的开朗表现,母亲眼里充满了赞许……在太原市儿童福利院,像党建一一样的孤残儿童一共有570多人,他们虽然被父母遗弃,但爱却始终在他们左右,伴其成长。这份爱来自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来自寄养家庭的爸爸妈妈,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

  一个不弃

  ●95%以上的遗弃儿身患残疾,他们比普通孩子更难护理

  ●工作很枯燥,但心里有说不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5月31日上午9时30分,护理员刘继英准时到婴儿室接班,她娴熟地抱起只有1个月大的张珍珍。可以明显看到,张珍珍是唇腭裂患儿,上嘴唇完全裂开。刘继英介绍,珍珍刚出生两天就被父母遗弃在医院,刚进福利院时体重只有4斤多。

  负责接收工作的儿童科科长霍瑞萍告诉工作人员,被父母遗弃的孩子95%以上身患残疾,其中脑瘫、弱智、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患儿最多,他们比普通孩子更难护理。

  9时45分,刘继英为珍珍换完尿布后准备喂奶,她拿着一个配有专门奶嘴的奶瓶,轻轻放入珍珍嘴中,一边放一边轻声说:“小珍珍吃奶喽!”珍珍费劲地含上奶嘴,极其缓慢地吮吸着。刘继英说,普通孩子5分钟吃完的奶,唇腭裂患儿至少得用20分钟。“现在条件好了,有专用奶嘴。以前喂珍珍这样的孩子,我们都是拿着奶瓶一滴一滴往嘴里挤,一旦快了就容易呛入气管。”唇腭裂患儿因为进食速度慢,一次不能喂太多,只能采取少吃多次的办法。像珍珍这么大的孩子,每1个半小时就得喂一次,每次喂奶时间20分钟左右。

  霍瑞萍说:“面对这些特殊孩子,必须要有爱心、有耐心,二者缺一不可。”在福利院工作10多年的刘继英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她同时照顾着5个以上的婴儿,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喂奶、喂水、换尿布。“工作真的很枯燥,但看着孩子们一天一天长大,心里也有说不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10时整,小珍珍含着奶嘴在刘继英温暖的怀抱里睡着了。轻轻放下珍珍,刘继英一刻不停又去照顾其他孩子。霍瑞萍告诉工作人员,像珍珍这样的患儿等体重达到一定标准,福利院就会安排她到医院做唇腭裂修复手术,之后还会努力为她找一个合适的寄养家庭。

  太原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耿开文表示:“在福利院,像珍珍一样的孤残儿童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虽然失去了亲生父母的爱,但在福利院工作人员的爱心呵护下,同样能够茁壮成长。”据介绍,在太原市儿童福利院长大的孩子,有6人考入大学,1人参军入伍。去年,一个福利院长大的孤儿出嫁,福利院作为娘家还为“女儿”准备了5万元嫁妆。

   回归家庭

  ●让孤残儿童拥有一个健全人格

  ●寄养家庭95%以上在农村

  福利院虽然可以照料孩子们的日常起居,可以带给他们亲生父母都没法给予的关爱。但是,这份爱,毕竟是社会的爱,与家庭的爱相距甚远。为了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太原市儿童福利院从2004年开展了家庭寄养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特点是,孩子生活在一个家庭,而福利院仍是孩子的监护方。

  5月27日星期五,是寄养女儿沈小米从寄宿学校回家的日子,梁宝兰准备了女儿最爱吃的菜。从2004年开始,7年多的时间已经让沈小米完全融入了寄养家庭。

  梁宝兰回忆,沈小米4岁多被遗弃,送到福利院后发现口袋里装着一张纸条。大概意思是父亲出走,母亲无力抚养。当时,小米左臂严重烧伤,肌肉萎缩使得胳膊无法伸展。2004年,福利院招募寄养家庭,梁宝兰将沈小米带回了家。到了入学年纪,又把她送入某寄宿学校。2009年,梁宝兰带着沈小米到北京做了疤痕伸展手术。现在,小米的左臂已经可以活动自如。说起自己的妈妈,小米情不自禁地搂住梁宝兰的脖子:“我最爱我的妈妈。虽然我知道她不是我的亲生母亲,但她为我付出的并不比任何一位母亲少。”小米告诉工作人员,她上小学的时候出水痘发高烧,妈妈两天两夜没合眼,一直守候在她的身旁。

  耿开文介绍,目前太原市儿童福利院570多个孤残儿童,有491个寄养在不同的家庭。这些家庭的付出,不仅大大缓解了国家对儿童福利机构、设施的再投入,而且给了孤残儿童一个完整的家,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了基础。

  惟一遗憾的是,寄养家庭95%以上都在农村。耿开文说:“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是城市家庭寄养孩子较少的主要原因。”不过,他希望更多有能力的城市家庭加入这个行列,奉献爱心,帮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

  让爱延伸

  ●收养才是最终归属,但国内收养不足涉外收养的一半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拥有一个爱他的家

  “寄养只是孤残儿童回归家庭的一种过渡形式,收养才是孩子的最终归属。”寄养科科长张守华说,“一旦办理收养手续,孩子的监护人由福利院转变为收养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回归家庭。”

  据介绍,太原市儿童福利院自2002年以来共有280多个孩子办理了收养手续。其中涉外收养198个,国内收养仅80多个。国内收养不足涉外收养的一半。

  工作人员在寄养科看到一份来自荷兰的报告,其中详细记载了威登柏格夫妇收养党桂雁的生活情况。党桂雁出生于2005年9月,因患唇腭裂遭遗弃,在太原市儿童福利院生活。2007年11月,经中国收养中心和荷兰跨国儿童福利社筛选配对,来自荷兰的威登柏格夫妇收养了小桂雁。

  报告中这样评价小桂雁:发育良好,每周去看一次语言治疗师,一个专家团队定期给她治疗,学习速度很快,喜欢唱歌、听音乐,与养父母互相信任。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小桂雁身体发育很好。刚出国时,她身高89厘米、体重12.7公斤,半年后就长高了3厘米、长胖了0.7公斤。不到1年时间,她不仅能听懂养父母的话,还学会复述很多单词,说包含三四个单词的句子。有时,养父母故意把她熟悉的儿歌唱错,她也会听出来马上予以纠正。养父母还会经常带着小桂雁出席亲朋好友的聚会,还与幼儿园其他小朋友家庭结上了对子。

  耿开文对工作人员说,涉外送养的孩子绝大部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足内翻、唇腭裂等症。一般来说,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以及观念和传统不同,国内家庭不愿意收养这样的残疾弃婴。在呼唤社会关注的同时,他建议有关部门是否可以出台一些帮扶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家庭收养孤儿。

  采访结束时,耿开文特地引用了一对外国夫妇的话:“无论哪里的孩子都有权利拥有一个爱他的家。与其再给这个世界增加一个小孩,不如爱一个已经存在而且渴望家庭的孩子。”
下一篇: 山西水利厅:百姓一定要提高防汛意识时刻保持警惕
上一篇: 禁烟令满月仍见“景观”如前 你还在吞云吐雾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合作伙伴 | 人员查询
Copyright @ 2010-2012 时闻网 All Right Resverd
晋ICP备11001619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100400005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 晋B2-2001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