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滚动新闻: 
财 经

武汉乡村游客体验晒秋

乌梁素海:鸿雁飞过芦

临县:湫河大地春耕图
 
当前位置:首页-> 财 经
新规能否擦亮“灰色”预付卡
发布时间:2011-6-1

CFP图

  近年来,持卡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办理预付卡业务”已成为各大商场、超市、餐厅等消费场所的必备环节。然而,中国预付卡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日益凸显的“副作用”令人不寒而栗,预付卡已然成为各类贿赂、偷税漏税案件中的“常客”。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监察部、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下称“新规”)。对于新规中的“购卡实名制”亮点,乐观者认为,实名登记必将可以力斩腐败,控制市场中潜在的风险;而悲观者认为,实名购卡毫无意义;更有观点认为,新规存在对金融机构所发预付卡的保护主义嫌疑。

  目前,多数发卡公司已经收到文件通知,其中有些公司明确表示,已开始执行办卡实名制。预付卡,也就是常见的“购物卡”,那么这张小小的购物卡背后究竟蕴藏了怎样的市场行情,竟惊动了七部委联合发文整顿?

  控货币流通量

  在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看来,这些看似普通的购物卡其实关系到整个货币流通领域。“其实,一些大型的预付费卡发卡机构流转的资金规模并不亚于小型的金融机构,而他们所发行的购物卡也可以叫作‘准货币’,可以在商场上使用流通,在某种程度上,其功能,尤其是多用途预付卡的功能与人民币相比并不相差多少。”

  据悉,预付卡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专营发卡机构发行,可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另一类是商业企业发行,只在本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企业购买商品、服务的单用途预付卡。

  近年来,中国商业预付卡市场发展迅速。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预付费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而2009年该市场规模已超过万亿元人民币,预付卡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

  “这一部分的准货币量,央行是难以统计的。预付卡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元人民币,就相当于央行多发了万亿元人民币。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如果不加以监管和控制,央行就无法对流通领域中的货币量做出准确的控制。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这个新规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对预付卡的监管来更好地控制好这部分‘准货币’。”宋颂兴表示。

  保护主义嫌疑

  事实上,发卡商的主要收益是所发消费卡的沉淀资金,这已经成了业界“公开的秘密”。这些巨额的沉淀资金,即使是作为活期存款计算利息,每年也为发卡公司带来上百万元的利息收入,因此,发卡商可以坐享利息收益,也可以进军房地产、放贷等产业,产生的收益也不菲。

  对此,新规明确规定,多用途预付卡发卡人接受的、客户用于未来支付需要的预付资金,发卡人不得挪用、挤占。多用途预付卡发卡人必须在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存放预付资金,并与银行签订存管协议。

  不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新规颇有一些保护主义嫌疑。因为,除了商场以及各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迅速布局该领域之外,银行也开始在此领域分一杯羹,中银通支付卡、工行闪付卡、光大国民旅游卡,还有建行、交行等各家银行都开始发行不记名预付卡。

  而新规对发卡机构的准入条件进行了限制,未经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多用途预付卡,一经发现,按非法从事支付结算业务予以查处。

  “如果该规定最终被严格执行,预付卡发行机构将失去大量公司客户,打击可能是致命的。”业内人士如是感叹,“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大量的商业企业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因条件不符而退出,最受益方的还是这些金融机构。”

  堵腐败保税收

  当然,新规中最惹人眼球的还是“实名制”和“防腐败”。新规指出,国家将建立商业预付卡购卡实名登记制度、商业预付卡非现金购卡制度及商业预付卡限额发行制度。

  按照新规,单位一次性购卡金额达5000元(含)以上或个人一次性购卡金额达5万元(含)以上的,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购买,不得使用现金;使用转账方式购卡的,发卡人要对转出、转入账户名称、账号、金额等进行逐笔登记。不记名商业预付卡面值不超过1000元,记名商业预付卡面值不超过5000元。

  有专家指出,虽然,商业预付卡在减少现钞使用、便利公众支付、刺激消费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商业预付卡也存在监管不严、违反财务纪律、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公款消费和收卡受贿等突出问题,严重扰乱了税收和财务管理秩序,助长了腐败行为。

  “发卡商利用卡内巨额沉淀资金赚钱,已成为业内公开秘密;购卡者利用商业预付卡行贿,更是腐败滋生的温床;而利用商业预付卡洗钱、套现、偷逃税款等行为也参杂其中。”宋颂兴告诉记者,对预付卡行业进行整顿、实行实名制从一定程度上会对这条产业链起到一定的漂白作用,但是往往说得比较容易,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

  预付卡变术

  猜想1:化整为零法

  按规定,“不记名商业预付卡面值不超过1000元,记名商业预付卡面值不超过5000元”,很容易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化解。

  猜想2:变相预付卡

  第一商业网CEO黄华军指出,不排除以后会有变相的预付卡出现,比如短期性的饼券、餐券等,它们是否也属于新规范管理的内容?若不是,则可能成为另一种变相的预付卡。

  猜想3:代购预付卡

  如果每次购买不超过10000元就不需要记名,很可能会滋生“代购”购物卡的新“行当”。

  猜想4:“第三方”获益

  就在预付卡实名制新规出台后不到一天内,2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首批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原本就有的“送礼金”功能,他们或会“借机”迅猛成长。

下一篇: 强生血糖仪试纸市场包抄术
上一篇: 世行:人民币2025年将跻身世界三大储备货币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合作伙伴 | 人员查询
Copyright @ 2010-2012 时闻网 All Right Resverd
晋ICP备11001619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100400005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 晋B2-2001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