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南新闻网

|
馒头店每天免费送出馒头约700个 |
每天送馒头数百,员工每餐仅6元
永恒阳光馒头店是8月3日开业的,那天早上5点多,阿东带着小涂和另外一个伙计,一起开了店。招牌还来不及挂上去,他们先把馒头做好,到了7点,店开了,他们把那张公告牌搬到了屋外。
“很多人好奇地跑过来问,我们就送馒头给他们。”阿东说。馒头店就这么张罗开业了,一串鞭炮都没放。来领馒头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三个人忙活着送馒头,不时跟大家交流几句,脸上洋溢着笑容。
“看着他们吃馒头的样子,很满足。”阿东说,那些人拿到馒头,说的每一声“谢谢”都很真诚,心里特别开心。听到他们说“谢谢”,伙计会笑着回一声“不够吃再来”。
第一天,他们送了200多个馒头。到现在,每天基本上得送700个左右的馒头出去。
馒头店就他们三个年轻人,租住在附近的一个套房里,早上6点多上班,大家开始忙着做馒头。7点的时候准时开门,这是他们自己严格要求的,这时候店门口会来很多的人,很热闹。早上一般很快就发完了。
来领馒头的会有两个高峰期,早上8点前和下午5点左右。早上的高峰期过后,他们得继续蒸馒头。快到中午的时分,三个人要先把做好的馒头再蒸热。
送完中午这一波人后,他们才会开始叫外卖,午餐和晚餐,他们每餐标准是6元,都是对面一家小餐馆负责供应。这时候,饭菜经常都凉了。
8月12日,下午4点多。
从宽阔繁华的石狮八七路右拐,进入一条相对狭窄的小街。永恒阳光馒头店就位于街道中央。这是一排三间店面,看上去还比较宽敞。
来领馒头的人渐渐多起来。“明天再来,都是免费的。”一个母亲带着孩子来领了两个馒头,伙计小涂特地又跟他们叮嘱了一声。
“得跟他们讲一下,要不有的人会以为只送一天。”小涂说,他们希望免费馒头店,能像店面名称那样:永恒、阳光。
免费馒头专供贫困人群
这家馒头店在石狮曾坑社区霞脚,背面是石狮最繁华的八七路,高楼、酒店林立。馒头店对面是一片城中村,低矮的老房子,多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小涂说,这里的人经济都不宽裕。
馒头店的招牌叫永恒阳光馒头店,在最靠街的地方,高高地挂着一块广告牌:“馒头免费”,占去了广告牌的大部分位置,店名小小地竖在边上。
很多看到这块广告牌的路人停了下来,走到了店门口,旁边还立着一块公告牌,最上方就用大字写着:本店所有馒头免费送给各种贫困人群,不对外售卖,请谅解!
它还特定了几种免费赠送的对象: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收入低微的贫寒家庭、正在找工作奔波的毕业生、无助老人、流浪者、拾荒者……门口还特意摆了两套桌椅,都是新买的。伙计说,领馒头的人可以坐着吃,不够的话,再拿。
馒头店有三间店面,除了一些崭新的做馒头设备,显得有些空旷。一张电脑桌和一张放茶几、吃饭的折叠桌,是前一个租户留下来的,椅子破了,上面垫着一块木板。伙计解释说,都是自己用的,随便凑合一下就可以了。
店里很热,一台大的电风扇也未能给屋子带来些许凉快,几个人不停地喝着水。闲下来的时候,店长阿东和伙计小涂就看电脑,这是他们唯一的消遣,另外一个伙计时常坐在边上,没怎么说话。
中午的时候,三个年轻人也基本上没得休息。店里有个小隔层,但是热得容不下人。实在困了,只能轮流着在桌上趴一会儿,有客人来了,又继续精神抖擞地送馒头。
馒头店有了固定“亲戚”
慢慢的,有些面孔会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在馒头店里。小涂也开始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以及什么时候会来领馒头,一次得给他们几个才够吃。
有时候一天不见老人来领馒头,他们就会打包好,送到家里去,也探望下,嘱咐他们不够再过来取。要是那些常来领馒头的清洁工忙,没空过来领馒头,他们也会送过去。
来领馒头的人太多,又叫不出名字来,伙计们不好问人家的名字,于是就私下给大家编了小名:七姑、八姨、八叔、五叔……
他们知道这些人的故事,比如五叔今年50多岁,就在馒头店的对面一家店当搬运工,一趟要扛5包共200多斤的大米,每天光着膀子很好认。还有八姨,每次把馒头给她时,总要说一大堆感谢的话,八姨没什么文化,但是眼里却是深深的谢意。
还有南平人八叔,每次来都要递烟,他有腰椎间盘突出,在一家工厂的宿舍当保安,每月工资才1200元。他会跟大家闲聊:除了吃饭、抽烟,没什么剩余的钱。每次坐久了,八叔就得站起来活动一下,估计是老毛病犯了。
七姑和老伴儿差不多都70岁了,但是还在一家工厂打工,她一个月才800多元,家里还有一个女儿。“有时候他们还会不好意思,说下次不好意思再来了,我都会告诉她每天都来,没关系。”前两天,她给馒头店写了一封感谢信,谢谢免费馒头店帮助了穷人。
“歌”是这些名字中最特别的一个,经常和八叔结伴儿。人没到歌声先到。
“歌来了!”店里的伙计们就开玩笑着,起身去给他准备馒头。他每次来都是骑着一辆电动车,车下面放着一个音响,开着音乐很潇洒过来。原来,他年纪不大,不过头发全白了,主要是因为七年前,他的孩子去游泳时溺水身亡后,他因思念而导致头发变白的。现在他和老婆一起在石狮打工,每天帮人贴小广告,一天才30块钱,还经常没活儿干。
“我们希望做到最好。”把馒头递出去的时候,小涂一直是笑着的,话语也显得很温和。
花钱都“吃不到”的馒头
虽然做馒头送人,但是自己却舍不得。“我们多吃一个,别人就少吃一个,需要这一个馒头的人还很多。”
阿东开玩笑地说,因为他们不属于贫困人群,不能吃这个店的馒头。早餐,他们就自己掏腰包去买馒头或者豆浆。
一样的情况,如果不是他们免费送馒头的对象,想到永恒阳关馒头店买馒头,他们也不会卖。如何才能辨别是否是贫困人群呢?小涂有自己的标准。
“老板,买个馒头!”
“不卖,我们的馒头不卖,想吃馒头可以到对面买。”
“不卖,那为什么开馒头店?”
“你看一下招牌就知道了。”
一个身穿篮球服的青年男子过来买馒头,被小涂婉拒,男子给十元说要买两个馒头。“我们看穿着和长相就知道了,如果穿着得体,又是油光满面,肯定跟贫困人群沾不上边。”
小涂说,贫困人群虽说不总是衣衫褴褛,但一般会比较朴素,有些人干完活衣服比较脏。再一个就是看长相,外貌比较黑、皱纹比较多等,十有八九也是不容易的人。有时也可以看一下他有没有推着环卫车等。
“总之馒头一定要送到最需要的人。”小涂说。
各界声音
免费送馒头获多方赞誉
部门:慈善应得到鼓励,将予以关注
石狮市副市长陈元生说,贫困人群一直需要真真切切的关心和帮助,免费送馒头的做法很实在,避免了其他慈善方式的中间环节,让贫困人群得到最需要的东西。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
石狮市民政局一位负责人表示,一个馒头对别人不算什么,但是对那些收入微薄只求温饱的人群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这种实实在在的慈善当然应该鼓励,希望他们能把免费馒头店一直开下去,另外,他也希望店主在行善过程中,能够正规经营,相关手续办齐,卫生等方面过关。接下来,民政部门将继续予以关注。
白岩松:送馒头温暖人心,希望能推广
8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人物专刊报道了石狮三青年免费送馒头一事。
节目中,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现如今,这人心是冷漠的,还是依然有爱的呢?做起判断来,并不太容易,因为总有矛盾的案例,让你得出不同的结论……在福建石狮,你看到年轻人居然会开一个只送不卖的馒头店,这会温暖多少人?再往深里想,如果很多的城市当中,都能有这样的小店,是不是城市真的能让生活更美好呢?
华大专家:有送就是好事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肖北婴副教授说:送,总是好事。但在了解清楚前,很难判读其社会价值,尤其担心此举的“可持续性”。“行善”本就是多个层面、多种形式,“低调”与否因人而异。“草根公益”属起步状态,因为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其积极的倡导意义。
周边:欢迎新“邻居”,有店生意差了
馒头店“横空出世”让这条街热闹了很多,邻居们纷纷表示欢迎。附近一家小卖铺的店主说,“这条街的附近是外来工聚集地,穷人比较多,他们开在这里可以帮助很多人,真是做了大好事。”
不过,“免费的午餐”让对面的一家小店很“受伤”,这家店主要卖馒头、包子等早餐。“现在店里的生意一落千丈。”店主说,他们是在做好事,所以也不能多说什么。
网友声音
有质疑也有力挺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然而,永恒阳光馒头却打出“免费馒头只送不卖,专供贫困人群”,立即引起社会关注和网友热议。
难道真有天上掉馅饼的事?还是又一个炒作?一些网友在赞誉的同时,也表达了困惑。更有网友对此行为提出质疑,在他们看来,“免费”往往意味着炒作,意味着更大的“不免费”,甚至于,免费中往往隐藏着虚假、欺诈和伤害。
多名网友登门围观
8月9日下午,某论坛一名石狮网友赶到馒头店,在门口拿出相机一阵猛拍。
“我是××论坛的网友,在网上看到这条消息,觉得很新鲜,所以过来看看。”网友走进店来,劈头盖脸就抛出了三个问题,阿东和小涂三人坐着,相互看了看,摇摇头就笑了。这已经成了店里另外的一种“客人”,每天都有,阿东说媒体、网友太多了,都烦了,精神压力特别大。
“你们为什么想到做这事?是谁支持你们?会一直做下去吗?”
“你们的资金是哪里来的?怎么保证可以支撑下去?”
“很多网友认为你们这是在炒作,有其他的目的,免费馒头店到底是真的慈善,还是炒作?”
面对这些问题,阿东等三人显得有些抵触。“我们想低调行善,不希望被打扰。”他们说,不管别人怎么问,始终没去回应。
鼓励善举坚持下去
虽然没有人问出了真正的答案,但是,这并不妨碍网上铺天盖地的转发和评论,持各种态度的都有,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肯定他们的善举,希望他们能坚持做下去。
网友梵天一梦说:什么叫慈善?这个就叫慈善。大爱无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只有忘记名利的慈善才叫慈善,不然叫炫耀叫施舍叫炒作。慈善也不一定需要多大,古人的施粥、赠茶不也是慈善吗?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善哉!
网友可爱的人说:不管是作秀也好,炒作也好,总之他们实实在在为穷人做事情,应该肯定。
网友“我是KING”说: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店主有这份助人不图利的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网友hengxiang说: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大众服务。不在事的大小,在事实!
网友吾辈之起说:这才是真正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小小的馒头店无限量供应,多么伟大的爱!人更多的是怀着一颗责任的心,感恩的心,博爱社会博爱人民的心。敬佩、伟大!
4次登门:
他给了个承诺
记者和阿东再次见面,已是8月12日了。此前,记者一直在等待阿东的来电,我们相信他的承诺。
阿东,马年出生。今年7月,从广东来到石狮开办免费馒头店。但他说自己可以算泉州人,毕竟,他在泉州长期生活、工作过,讲一口流利的闽南话。
当天下午见面后,阿东却欲言又止。他说,“对不起,有急事要出去。晚上,我给你们电话。”随后,他匆匆走出馒头店,消失在街角。
5次赴约:
首次接受专访
我们相信阿东。当晚11时30分,记者手机响起,终于等来阿东电话。
“我们可以当面详谈吗?”记者征询。
“可以。”
13日零时许,在石狮市区永恒阳光馒头店。阿东换了一套比较清新时尚的衣服,相比白天上班时的工作装,此时的他看上去更显年轻和帅气。
在这里,他接受了早报记者持续两个多小时的专访,直到凌晨2时30分结束。
“这是我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他强调,报道不能出现他的真实名字,不能出现他的肖像照片,当然,有关他个人的情况,最好不要涉及。
专访中,阿东向东南早报独家透露了馒头店的运作情况。他坚信,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记者手记
掌声不妨多一点
“免费送馒头”之所以挑动人们神经,不仅仅在于让传说中的“免费午餐”得以实现,其意义更在于,在当下类似郭美美等人忙于炫富,某些慈善组织公信力受到人们普遍质疑的背景下,一家略带神秘的免费馒头店横空出世,犹如一股清泉浇在干涸的心灵,让人们看到,爱心、奉献、温情……在民间仍有着旺盛生命力。
当然,在大量赞誉面前,质疑声音的不时出现,让店长阿东很“受伤”。他称,如果大家都这样求全责备,谁还敢做善事?不要让好人难做。
阿东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质疑就是多余的。质疑并非无缘无故,馒头店的善举打破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信条”,给人们带来心灵震动的同时,也难免存疑。如果行善者能够及时将经营理念公开化、透明化,是能够获得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的。此外,社会大众的质疑,还可以保证公益慈善活动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透明,进而推动公益慈善事业走得更稳更远。
因此,作为行善者,对于批评和质疑的声音,既要看重,也要看淡。当你送出第一个馒头后,你已将自己置于公众关注之下,倾听各种声音,哪怕刺耳,多听无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话说回来。“好人难做”也是一个现实问题,确实需要人们的更多鼓励。当我们感到无力时,不妨相互拉一把,当我们感到寒冷时,不妨抱团取取暖。多给些掌声,让理想者走得更远,让免费赠送馒头的事业长期持续下去,对社会和大众,百利无一害。
有人质疑有人力挺
网友沙沙:为什么只送馒头呢?一家馒头店,两间店面,每天只送出去百来个馒头,这是图什么呢?难道是一时冲动么?这其中肯定有不可告人的意图。况且,店名叫永恒阳光馒头店,实在让人觉得炒作成分多。
网友卡特之声: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样免费的午餐是绝对不可能的。
网友火雨滴:馒头会坏掉吗?光有馒头没有菜?没有水?一点都体现不出周全的爱心……
网友小康:石狮永恒阳光馒头店,三年轻人免费赠送馒头,在8月5日接到新闻线索后便下去准备采访,然后店主拒绝了我们的采访。店主说了句:“我们不希望受到打扰。”出于对店主善举的尊重,没有进行采访报道,然而这几天却看到报纸、电视以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报道,确实有些许的不解。
网友unmok:宽容一点,不要那么刻薄,否定人家。社会已经这么冷淡了,不管初衷怎样,人家做了,不要把这最后一点“善”都骂没。
网友ziymin:不管人家有没有什么目的性,但是人家送出的馒头可是热腾腾的!不像某些机构某些人……
受助者声音
感激店主好心
来店里领馒头的,主要是环卫工人、三轮车工或者摩的司机,还有的就是从外地来找父母的小孩,饿了,也会到馒头店来找吃的。
来自安徽的出大爷今年70岁,是一名环卫工人,在石狮扫了一年的大街。自永恒阳光馒头店开业,一到吃饭的时间,他就按时过来“拿”馒头,在门口吃完,不够饱,就接着再拿两个。
这样,他一个月下来可以省90元。出大爷认真算起账来,“90块钱不好挣,要扫好几天的马路才能挣到”。他的工资一个月1200元,每天花14元,都是用来吃饭的,因为习惯了面食,以前每顿饭都得花3元买几个馒头吃。
“第一次来的时候,他一口气吃了四个,忍不住多给他两个。”小涂说,第二天,他习惯性地先给出大爷四个馒头,这成了惯例。
“他们好,对我们真好。”老出的话朴素但是真切。出大爷说,家里有两个儿子,都在打工,也很困难,他只好继续工作。他说自己连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买,“平时扫地的时候经常捡到一些旧衣服,看着有些舍不得就将就穿,这一年我还没有买过一件衣服呢”。生活这么拮据,他也很无奈,“工资不高,家里还有老伴儿要养”。
看着他吃馒头有些哽咽,记者为老人买了瓶水,吃完两个馒头后,出大爷又向小涂领了两个馒头走了,那是下班后的“夜宵”。
杨阿婆带着三个孙女和孙子也过来领馒头。拿了四个馒头后,三个小家伙一个拿一个,开心地啃了起来。“奶奶,馒头真好吃,你也吃吧!”懂事的孙女把馒头递到了奶奶的嘴边。
杨阿婆说,她儿子和媳妇都在石狮打工,由于工作忙她只好过来帮忙带孙子。“他们真是太好了,我的孙子们很喜欢吃这里的馒头。”杨阿婆说,虽然儿子儿媳辛苦工作,可以维持家庭的开销,但还是舍不得给孩子们买其他吃的。
“我们很感激,希望你们能替我们好好谢谢他们。”江西籍的环卫工人老徐和安徽籍的同事老李结伴儿过来领馒头,“我们只吃两个,不用多给。”拿了馒头后,他们就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吃了起来。
老徐说,第一次吃的时候,他因为口太干一度咽不下去,他(小涂)还特意拿了一瓶水给他。“心肠真的很好啊!”
“这里有好多穷人,如今我基本上都可以记住好多老客户。”小涂说着,一个拾荒的阿婆过来领馒头,“谢谢!”拿了馒头离开了。“现在她有顿像样的饭吃了,以前这个阿姨都要到小餐馆门口等待,客人走后再去捡那些剩饭剩菜吃,现在不会了。”
“她一天三次都会过来,她能吃四个馒头,经常可以看到她在附近捡垃圾。”
……
对于一张张过往的面孔,小涂如数家珍,而实实在在的好事,也让他们备感欣慰。
神秘老板是名江西人
究竟是谁在支持永恒阳光馒头店的运行?
店长阿东坦承背后有老板支持。但对老板究竟是谁,他却三缄其口,只说老板不会露面,他也不会细说。但是,记者经多方了解,确认老板为江西人,目前可能就在石狮生活。
从阳光馒头店房东处了解到,此前,这家店铺由一位江西人开店卖姜母鸭。后来,他在与房东结束租房合同时透露,有一个江西老乡要来开馒头店。后来,这名江西人与房东签订了租房合同,并支付了一年的房租。
此外,据附近一家快餐店的老板透露,馒头店的三名小伙子目前在他们店里订餐,一天两顿,每顿每人6元的标准。目前,馒头店已提前支付了一个月的餐费1000元。当时,来付钱的并非馒头店的三个人,而是另外一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快餐店老板认为,这个付餐费的年轻人应该就是馒头店的幕后老板了。
此外,记者从当地群众了解到。馒头店原定8月1日开业,因为机器等设备刚运过来,需要磨合期,因此才拖到8月3日开门迎客。
从其设备投入和每日送出的馒头来看,馒头店的开销是笔不小的数目。并且还将长期开下去,因此,有人认为,这个老板可能是一名在石狮创业的江西人。
“其实,老板是谁也许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样实实在在的善举就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应该为之感动。”泉州一位网友如此留言说。这也表达了部分市民和网友的想法。
独家专访1
细说始末
上好蒸笼 优质面粉 老板长期资助
绝对保质保量
只送馒头不收钱,这是店员每天的工作。
【馒头只送不卖专供穷人】
记者:先谈谈你的身份吧?和你已接触多次,但我们觉得你很神秘,不好判断你究竟是老板,还是仅仅是店长?
阿东:这个不好说。反正我们就是做好事的,但后面确实有老板在资助。
记者:幕后老板资助?能否详谈。
阿东:这个就不能说了。我和他有约定。我得尊重他,不能把他暴露出来,他也不会出面的,但一定会长期做下去。
记者:是否还有其他因素激发你做这事。
阿东:因素是多方面的。当然,这也是和老板及员工们一起商量出来的,因为我们都想做点好事,帮助社会上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记者:你们宣传说免费馒头针对贫困人群?如何界定贫困?
阿东:我们说得很清楚了,贫困人群就是指困难的下岗职工、收入低微的贫寒家庭、正在为找工作奔波的毕业生、无助老人、流浪者、拾荒者……你说,一个有头有脸,看上去就像有钱的人他会来领馒头吗?来了我们也不给,我们只给穷人。
记者:如果有人买,可以考虑卖给他们收回一些成本。
阿东:我们的馒头绝对不卖。曾有人拿10块钱来找我们买一个馒头,我叫他到别处买,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开店前曾考察贫困人群】
记者:为何选择开免费馒头店,而不是其他?
阿东:老板觉得送馒头比较可行。其他形式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要考虑到经济承受力。
记者:你不是石狮人,为何选择把店开在这里,而不是老家广东,或者泉州其他地方?难道是因为幕后赞助人在石狮的缘故?并且,石狮这么大,为何选择在这条小街上。
阿东:这个就不要问得太详细了。哪里都可以做好事。当然,我们选择这里,是有过详细考察的。这里的贫困人群比较多。你看,对面巷子里,住着很多外地来打工的人,他们过得很不容易。我们在开店前,专门去走访过。
【计划日送馒头五六千个】
记者:谈一谈店里平时怎么运作,比如,你们三人如何分工,是否培训?作息时间如何安排?
阿东:平时主要由我来负责做馒头。两个小弟,他们还年轻,跟着学。我们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干活,和面、蒸馒头,忙到七点就可以开门送馒头了。一直坚持到晚上,没人来领馒头了,我们才关门。中午也不休息。只要有人来领馒头,我们就送。
记者:第一天送出多少馒头?现在呢?
阿东:我们8月3日开业,第一天送出两三百个。后来领馒头的越来越多,有的人还专门从汽车站那边走路过来领馒头。到现在,我们一天最多送出六七百个馒头。
记者:你们对每天送多少馒头有没规划?
阿东:刚开始,我们曾计划每天做10袋面粉,大约可以做出五六千个馒头。这个数量,是我们三个人最大强度的工作量了。
【供应充足保证吃得放心】
记者:你们的面粉够用吗?前几天来看到屋角堆着很多袋,现在只有两三袋面粉了。
阿东:这个请放心,我们的材料充足。我们已定了100多袋面粉,随时都可以调货。并且,我们的面粉也是用上好的,还有食用油也是最好的。我们坚持,做好事就要做到最好。
记者:你们的馒头能保证质量安全吗?我们看店里没挂卫生、工商部门的许可证。
阿东:食品安全确实很重要,这个谁都知道。大家放心,我们的馒头不会有问题,没有添加任何添加剂。至于手续,我们已向有关部门申请,正在办理有关手续。我们也都办有健康证。当然,有关部门如果认为我们不合格,要强制关店,那也没办法。但我相信,凭着良心做好事,部门也能理解。
记者:你们的设备看上去都不错。
阿东:这些设备本地买不到,都是从广东运过来的。你看,这个蒸笼,还有蒸片都是上好材料。一个蒸片就要100多元。
记者:房租呢?两间店面要多少钱?
阿东:我们是三间店面。每个月的房租是2500元,已交了一年3万元。包括设备,前期投入,七七八八加起来有10万元吧。
记者:我们都好奇,你这个馒头店能够开多久?是否还有扩大规模的打算。
阿东:扩大规模?这个不谈。如果没有外界的打搅,我们的店肯定是要长期开下去的。
独家专访2
回应质疑 没洗黑钱 绝非作秀
时间可以证明
我们在做好事
免费送馒头,一石激起千层浪。
此事在社会和互联网上炸开了锅。众说纷纭,有赞赏的,有附和的,也有质疑作秀、商业炒作,甚至直指洗黑钱的。
赞誉的声音欣慰,指责的声音却让阿东难以平静。在接受东南早报记者专访时,阿东详细回答了各种质疑,他多次反复重复一句话:我们不是作秀,不是炒作
时间可以证明我们在做好事!
【做好事不被理解,烦恼】
记者:店名叫永恒阳光馒头店,能否详细解释一下店名的来历?
阿东: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记者:可否这样理解,永恒,是指你们要长期做下去?阳光是指温暖他人或坚持透明?
阿东:也没有考虑这么多。
记者:近来,有关你们免费送馒头给穷人这事在社会上和网上炒得很热?
阿东:这些我都知道。看到有人说三道四,心里就烦。
记者:也有很多人赞赏你们的做法。
阿东:这些声音我们当然喜欢听。但我们做这事,并不是为了听好话的。一些人说这说那,弄得我们做个好事都难。
【否认洗钱、作秀、炒作】
记者:开店前有没有料到人们的评价?
阿东:我们做这事,也是考虑了很久的,也想到有人会说什么,比如作秀啊,炒作啊,我们都想到了,但一些网民的说法简直出乎我们想象,比如,有一个网友说洗黑钱,我看了很生气,真想在网上回复他什么叫洗黑钱!
记者:怎么说就不是洗黑钱呢?
阿东:你见过有这样洗黑钱的吗?有出没进,只有傻瓜才会这样洗黑钱!洗黑钱是怎么洗的,把来路不明的钱通过各种形式漂白,比如开家大饭店什么的。我们这是个馒头店,每天只有投入,没有一分收入,怎么洗?
记者:你们有时难以接近,难免有人会有种种猜测。
阿东:这个你就放心吧。如果钱来路不正,我们何必来做这种好事,自寻烦恼?有人说,我们以前是不是有做过亏心事,现在做好事是在还债。我没有做过坏事,谈不上还债。
记者:更多人质疑说是作秀、炒作。
阿东:我们有必要作秀吗?我们要炒作什么?我们就是为了老百姓,为穷人做一点好事,怎么算炒作了,又不是给自己捞好处!
记者:我们注意到一种说法,说你们有商业策划嫌疑,说一旦有了名气,就会把免费招牌摘下,然后开始卖馒头。
阿东:不会。我们的馒头就是免费的,干吗还要赚钱?我们前期投入十多万元,投入这么大,要卖多少馒头才能回收成本?批评我们搞商业策划的也不动脑子想想,我们犯得着吗?
【舆论压得差点想关门】
记者:一些评论让你很难过吧?
阿东:我现在的压力很大,甚至一度想过要关门走人。现在这个社会,做点好事难,做好人也很难。不是说我们遇到阻力做不下去,而是总有人喜欢说三道四,听了很烦。想解释,又担心说不清,我相信,时间可以证明我们做的一切。
记者:还有其他压力吗?
阿东:记者啊,网友啊,天天跑来采访,问这问那,我们都怕了。自从开业后,最多一天,来了五六拨记者。有几天,心理压力大,我出门都会看一看后面有没有人跟踪,连我们小弟都说了,这么搞下去,迟早会被逼疯的,干脆去精神病医院预订几张床位算了。(笑)
【婉拒资助,欢迎来仿效】
记者:你可能误会媒体朋友了。媒体采访报道,虽然有时可能会影响你们工作,但如果你们真心实意做好事,媒体报道后,会给你们带来更好的创业环境。
阿东:我知道,记者朋友们很多都是好意。曾有个记者说,有人想仿效我们做好事。我说好啊,如果有能力,大家都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有人来跟我们谈生意、谈合作,也有卖面粉的想跟我们谈合作,希望通过我们宣传他们的品牌。我告诉他们,如果这样想,那就算了,当然,如果你的面粉质量好,又愿意便宜卖给我们,可以考虑。
记者:最近来领馒头的人越来越多,你们应该很有成就感吧。
阿东:当然,看到大家领到馒头,吃得开心,我们也很高兴,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记者:只要你们坚持做好事。我想大家都会支持你们的。希望你们不要太介意刺耳的声音,勇敢走下去。
阿东:谢谢。
5访阳光馒头掌柜
小小馒头,因为“免费”二字引发各方关注
初次接触:
他难以接近
8月8日午后。
自从8月3日馒头店开业,8月5日媒体首次报道以来,阿东,这位30出头的年轻人就没能再平静地度过一天,面对各路记者的追问和许多网友的围观,面对网上各式各样的评说,尤其是一些质疑,他的心情看似越来越糟,情绪越来越低落。
这天中午,记者首次接触到阿东。此时的他,看似难以接近。他几乎是不近人情地回绝了采访。“不要再问了,你们已是第三拨记者了,我跟谁都不会说。”
2次碰面:
他让留下问题
早报记者没有放弃。趁着午后没有顾客上门的间隙,与他拉家常,听其大倒苦水。经过一番耐心沟通,强硬的他开始缓和起来。“我现在真不想说什么。”他说,“要不,你们一定要问什么问题,就写在留言簿上,等我想好了再回答你们。”阿东拿出一册本子,上面一片空白。记者在留言簿上罗列了若干条问题。
“你们可以回去了,等我想好怎么回答再给你们打电话。”
3次上门:
依然反感采访
8月9日,记者第二次见到阿东,他的情绪依然不佳。网上对其免费送馒头的行为评说越来越热,记者也依然络绎不绝登门。
“上午又来了几拨记者,也不知道他们是哪里的。”阿东拿出一沓名片,来自泉州以外的记者还不少。阿东说,上午某网站的人拿着摄像机,对着馒头店一阵狂拍。“我跟他说了,不要拍。”此外,他还关闭店门,让另外一拨试图采访的记者铩羽而归。
阿东正和我们聊着,一位石狮本地网友兴冲冲跑进来,一边拿着手机狂拍,一边询问阿东为何要送馒头。阿东皱起眉头,没有回答他。
“我们不是作秀,不是炒作。”阿东说,这是他为何不欢迎媒体采访的缘由。“我们送馒头为了什么,还不是让那些贫困的人能够吃饱肚子。”阿东直言,他们的初衷本来很单纯,结果引来很多人非议,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